News center
针对一次设备(光伏逆变器、汇流箱、断路器等):实时采集电压、电流、功率、温度等核心参数,监测设备运行工况(如逆变器效率、断路器分合闸状态)。
针对二次设备(保护装置、测控装置、通信设备等):监控装置投退状态、报文传输质量、逻辑判断结果,保护与控制功能可靠触发。
针对舱体环境:通过温湿度传感器、烟雾探测器、红外热像仪等,实时监测舱内温度(精度 ±0.5℃)、湿度(±3% RH)、消防状态(如可燃气体浓度、明火)及安防情况(门禁、入侵报警)。
故障诊断:通过对比设备历史数据与标准阈值,快速定位异常(如逆变器 IGBT 模块过热、二次回路通讯中断),诊断准确率达 95% 以上。
趋势预测:利用负荷预测模型,提前预判光伏出力波动,联动储能系统调整充放电策略;通过设备老化趋势分析,提前 3-6 个月预警维护需求(如电容寿命衰减)。
能效优化:动态调节舱内散热系统(如风扇转速、空调功率),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,将辅助能耗降低 10%-15%。
环境异常时,自动启动温控设备(如高温时开启液冷系统,低温时启动加热装置),将舱内温度稳定在 15-30℃优区间。
发生轻微故障时(如某路汇流箱过流),自动触发保护机制(如断开对应断路器),并向运维平台推送告警信息。
响应电网调度指令,通过调节逆变器有功 / 无功输出,参与电网调峰、调频,响应延迟控制在 50ms 以内。
边缘层:部署在预制舱内的边缘计算网关,负责数据采集(采样频率达 1kHz)、本地快速决策(如紧急停机指令),减少对云端依赖,端网络环境下的可靠性。
传输层:通过工业以太网(光纤 / 5G)实现数据加密传输,支持断点续传,满足电力行业 “三遥”(遥测、遥信、遥控)实时性要求(数据时延<100ms)。
云端层:基于电力物联网平台(如国网 “智慧能源物联网”),实现多舱体集群管理、大数据分析、运维调度优化,支持 Web/APP 多终端访问。
分布式光伏电站:通过监控系统实现多预制舱的功率协同控制,平抑光伏出力波动,满足配电网接入要求。
大型地面电站:集群管理 100 + 预制舱,优化功率分配与储能调度,提升电站整体发电效率 2%-3%。
电网侧储能:作为 “虚拟电厂” 节点,通过监控系统参与电网黑启动、频率支撑,响应速度达毫秒级。
为什么光伏储能预制舱成为新能源标配?六大技术优势揭秘
Back to Center
光伏电站一二次并网预制舱的电缆敷设工艺:细节决定可靠性
ZBYZC模块化智能预制舱
预制舱式变电站